yanghan80

夏日颐和园

    在北京的公园中,我们去得最多的就是颐和园了,原因嘛,自然是因为住得近,去其他公园没有去颐和园方便。这不,我们又来到了颐和园。

    这是在北宫门的苏州街桥上,我们刚进园。








    由于佛香阁正在整修,所以我们从西面的山路往上走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   在界湖桥上,界湖桥位于昆明湖和后湖的转折处。在清漪园时代,这座桥叫柳桥,而现在西堤南端的柳桥则称为界湖桥,重建颐和园时这两座桥的名称互易了。这是西堤的六桥最北面的一座桥。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,从北向南依次筑有界湖桥、豳风桥、玉带桥、镜桥、练桥、柳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;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中“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”之句命名的景明楼。沿堤遍植桃柳,春来柳绿桃红,有“北国江南”之称。



    背景上就是界湖桥。










    远处的那条堤岸就是著名的西堤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   在豳风桥做为背景的情况下拍照一张。豳风桥在清漪园时期名桑苎桥,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(奕詝)名讳,改为今名,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——《豳风》。以“桑苎”或“豳风”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。







    这是西堤西面的小湖上开的荷花。






    在西堤上,以万寿山和佛香阁为背景照了一张。









    这是西堤上的第三座桥——玉带桥。玉带桥在西堤六桥中是最令人喜爱的一座。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,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。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。洁白的桥栏望柱上,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,雕工精细,形象生动,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。
   玉带桥拱高而薄,形若玉带,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。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,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,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,在皱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,景象十分动人。它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。蛋尖形桥拱,特别高耸,好似玉带。此桥旧名“穹桥”俗称驼峰桥,均以形象命名。玉带桥的造型具有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石拱桥的风格,以纤秀挺拔,轻巧为其之特色。拱高而薄,成流畅挺拔的曲线。桥身、桥栏选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,洁白如玉,宛如玉带,故名。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。也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。
   玉带桥为清乾隆时建造,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。据说,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从此桥下经过,不仅因为这座桥交通方便,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。现在,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:东面是:螺黛—痕平铺明月镜,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。西面是: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,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。

    站在玉带桥上往万泉山眺望。









    看,那就是玉带桥,漂亮吧?





    小猪也与玉带桥留影一张。





    继续在西堤上往南走。



    远处那是十七孔桥。





    这是镜桥,始建于乾隆年间,光绪时重建。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“两水夹明镜,双桥落彩虹”的诗句。









    颐和园水天一色景区,这位gg的炮筒,俺好羡慕。

    不过虽然炮筒很烂,但是今天小猪确实很给力。











    终于来到了西堤最南面的一个桥——柳桥了。它始建于乾隆年间,光绪时重建。桥名取自“柳桥晴有絮”的诗句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    这是颐和园的南门了,这条水路通往动物园。四月,我刚从动物园乘船过来了一次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   这是昆明湖东岸的十七孔桥。十七孔桥是连接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。清乾隆时(1736一1795)建。为园内最大的石桥。桥由17个孔券组成,长150米,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,状若长虹卧波。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、苏州宝带桥的特点。桥上石雕极其精美,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,大小共544个。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,十分生动。桥额北面书灵兽偃月,南面书修炼凌波。











    我们在十七孔桥上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   最终,我们从新建宫门出去了。


评论